□見習記者張麗娜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9月12日,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手術室中,一場極限保肢手術正在緊張進行。手術團隊小心翼翼地將一個量身定制的3D打印半骨盆植入患者體內,替代被惡性腫瘤侵蝕的半個骨盆。
31歲的患者王立強(化名)是菏澤人,今年4月,無明顯誘因的左髖部疼痛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疼痛在兩三周內急劇加重,影響到王立強正常行走,他才前往當地鄉鎮衛生院檢查,醫生卻建議他前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經過當地醫院檢查,王立強被診斷為骨盆惡性腫瘤,這是一種多見于青壯年、進展迅速且致殘率、致死率極高的惡性骨腫瘤。如果不及時手術,生存期可能超不過2年,這對他及家人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傳統的治療方法以保守治療和廣泛的手術切除為主,手術治療直接進行半骨盆截肢,患者將失去正常行走的能力。王立強的家人不甘心讓他年紀輕輕就不能走路了,更不愿他在承受病痛的同時,還要面對身體殘缺帶來的心理打擊。于是,一家人四處求醫、多方打聽,了解到“骨盆腫瘤切除聯合3D打印個性化假體置換術”——一種被業內稱為保肢手術領域“天花板”級別的技術,能有效為患者保肢并保留肢體功能。但該技術在國內僅有極少數大型三甲醫院開展,可這些醫院的床位又常年“一床難求”,再加上王立強的病情根本拖不起,多等一天就多一分風險,這一連串的難題堆在一起,讓剛看到希望的一家人,又再次陷入了焦灼。9月初,得知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也開展了這項手術,他們便趕緊來到德州治療。
“患者的腫瘤有五六歲小孩兒拳頭那么大。”齊魯醫院骨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建民介紹,患者的腫瘤特別大且位于骨盆這一神經血管密集、解剖結構復雜的部位,手術風險和難度極其大,術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大出血或神經損傷,導致手術失敗,甚至危及生命。
齊魯醫院德州醫院骨腫瘤科(病區)副主任朱富強介紹,為確保手術成功,醫院骨腫瘤科團隊與3D打印技術公司的工程師密切協作,以王立強的骨盆CT影像為基礎,精準獲取骨盆影像學數據,耗時近兩周進行反復討論,設計并制作出與他骨盆形態完全匹配的半骨盆假體。同時,團隊還多次召開病例討論會,反復推敲手術方案,從截骨位置、與腫瘤的安全距離,到假體的固定方式、釘子的數量和位置,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充分論證,力求萬無一失。
9月12日9時許,手術正式開始。術中,手術團隊首先精準分離骨盆上的肌肉以及腫瘤周圍神經、血管,每一步都沿著解剖間隙精準操作,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及盆腔臟器。隨后按照術前設計的精準方案切除病變的骨盆,將定制的3D打印假體植入。假體植入完成后,又將骨盆肌肉進行功能重建,為患者后續恢復肢體活動打下基礎,整個過程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由于術前準備充分,術中未出現任何意外情況,原本預計需要7個小時的手術,在團隊的默契配合下,僅用5個多小時便順利完成。
術后兩天,從重癥監護室順利轉出的王立強,生命體征已平穩。如今,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他能慢慢進行屈膝、勾足等基礎康復訓練。每一次肢體的微小活動,都讓守在一旁的妻子紅了眼眶:“我就想我的孩子有爸爸,能看著他們長大。”
這份樸素的期盼,如今正隨著王立強的康復逐漸照進現實。“術后恢復2到3個月,患者就能下床行走,后續通過系統康復訓練,慢慢能回歸正常生活。”李建民的話像一顆定心丸,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莫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