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在山東星光糖業集團中谷淀粉糖有限公司院內,樂陵市花園鎮大孟村村民孟祥磊把最后一車玉米卸載完,看著仍在冒著“熱氣”的玉米,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送入烘干塔,他終于松了一口氣。
然而,三天前他還在家里發愁。
今年,孟祥磊種了100多畝玉米,雨前已經全部收獲。看著滿院子金燦燦的玉米,本來是高興的事。沒想到,接下來的陰雨天氣,讓他發了愁。
“伸手往玉米堆里一探,溫度升高了。再這樣下去,這些玉米會發芽發霉!”看著滿院子的玉米,再瞅瞅近期的天氣預報,孟祥磊急得在屋子里來回走。他知道,若玉米得不到及時處理,這100多畝地的收成就要受損。
10月8日,他得知,山東星光糖業集團的烘干設備已經啟用了,并收購濕玉米!消息一傳開,他和不少村民,開始陸續將玉米送到山東星光糖業集團中谷淀粉糖有限公司。
“我們將濕玉米棒進行烘干后再脫粒,隨后玉米粒進行二次烘干,確保達到儲存標準。”公司總經理仲向東介紹,“這套玉米穗烘干設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在全國屬于首創。目前,全部設備日烘干量達5000噸。”
公司自10月6日啟動烘干設備以來,按市場價收購濕玉米穗,提供烘干、脫粒一條龍服務,解決農戶玉米不好存放的問題,最大限度為農戶減損。
與此同時,在山東冀魯邊鄉村振興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的烘干點,三臺大型烘干機正在滿負荷運轉。“公司實行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作業,日烘干能力約200噸。”工作人員胡建勇一邊記錄數據一邊說,“農戶提前預約,隨到隨烘,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得到及時處理。”
在烘干現場,郭家街道杜家村村民杜向陽忙著卸車。看著金黃的玉米粒從脫粒機中傾瀉而出,及時送入烘干塔,他長舒一口氣:“烘干的玉米品質好,可以直接出售,基本上沒有損失,這下心里踏實了。”
這些天,樂陵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干部職工一直奔波在各個烘干點之間。“全市16處烘干點日烘干能力達6500噸左右,基本能夠滿足全市高水分糧食的及時處理需求。”管理服務股股長孟慶洲介紹。
如今,孟祥磊的20多萬斤玉米已全部安全入倉。目前,樂陵市各烘干點仍在開足馬力,全力為秋糧減損、保質。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于春芝 通訊員|蘇安矗 崔昕
審核|胥愛珍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