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栝《菊石圖》
余省《菊石圖》
徐霖《菊石野兔圖》
□魏益君
當薄紗般的秋意籠罩大地,菊花便無聲地綻放出美麗的姿容。街角、院落、田間、山野,隨處可見其悄然綻放的身影。它們或燦若鎏金,或皎潔如雪,或淡紫輕紅,在清冷的秋風里搖曳生姿,散發出一種似有還無的幽香。值此菊花盛開時節,欣賞古意盎然的“菊石圖”,便仿佛與古人相逢,在墨色淋漓間,共賞一份歷經歲月而不褪色的清雅與孤高。
明代陳栝的《菊石圖》(現藏于天津博物館),是一幅充滿文人意趣的佳作。畫面以兩簇盛放的菊花為核心,花瓣采用雙勾技法勾勒,線條纖細靈動,再以淡墨或淺色暈染,既保留工筆的精致感,又賦予花瓣輕盈通透的質感;葉片則以沒骨法點寫,水墨飽滿而富有變化,趁濕勾葉脈,沉郁中透出盎然生機,與花瓣形成剛柔對比。襯景的湖石以粗放筆觸勾勒,墨色濃淡相間,通過皴擦與點染結合,凸顯石質嶙峋的立體感與滄桑感,與菊花的柔美形成視覺張力。竹枝以簡勁墨筆寫出,筆勢率意而見骨力,穿插于菊石之間,既平衡畫面疏密,又增添文人雅趣。整幅作品構圖疏朗有致,筆墨意蘊渾然大氣,既承襲宋代院體畫的工致,又融入元代文人畫的寫意精神,體現明代中期花鳥畫“文而逸”的審美追求,堪稱明代文人花鳥畫中以簡馭繁、以意寫形的經典之作。
清代余省《菊石圖》(現藏于南京博物院),則展現了院體畫與西洋繪畫技法的巧妙融合。畫面以石畔叢菊盛開為核心,秀石采用淡墨勾染技法勾勒輪廓,濃墨點苔增強質感,呈現粗獷硬朗的視覺效果;菊花則以工筆重彩細致描繪,花瓣設色艷麗飽滿,通過色彩濃淡變化營造空間縱深感;葉片以水墨側鋒闊筆掃就,趁濕勾葉脈,沉郁渾穆中透出盎然生機。整幅作品將傳統院體技法與西洋明暗法巧妙融合,既保留工筆畫的精致細膩,又賦予畫面立體真實感。
明代徐霖的《菊石野兔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代絹本設色立軸畫作,為兼具工筆精細與寫意靈動的花卉畫典范。畫面中心矗立一塊奇巧的湖石,石面皴擦勁健,墨色濃淡相間,勾勒出瘦透嶙峋的質感。湖石四周簇擁著爭奇斗艷的菊花,花瓣以雙勾填色技法勾勒,葉片正反轉側層次分明,墨色涂染與淡墨點葉結合,盡顯秋菊的蓬勃生機。挺拔的翠竹穿插其間,雙勾竹葉筆墨勁利瀟灑,蕭蕭有蒼勁之意。畫面下方,一只灰色野兔蹲伏于草坡,仰首回顧的姿態透露出機警與靈動。整幅畫作粗細筆結合,筆墨勁健蒼厚,展現了明代中期寫意花鳥畫的卓越成就。
“菊石圖”作為中國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菊花象征著高潔、堅韌的品質,石頭則代表著穩重、堅定的精神。畫家們通過描繪菊與石,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精神。通過欣賞古畫,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藝術的魅力,更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