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0時20分,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將搭載的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數天宇星01~02試驗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當“引力一號(遙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這枚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的二次蒼穹遠征,不僅將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更標志著山東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星辰大海”征途上又邁出關鍵一步。
發射引領,以技術突破搶占商業航天先機。在全球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加速部署的背景下,我國遠景規劃衛星總數超2.8萬顆,2025年起年均需發射數百顆衛星,“海量”發射需求與現有運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正是洞察到這一市場機遇,山東以煙臺海陽為核心,率先在海上發射領域實現突破,用技術創新打破行業瓶頸。
“引力一號”的表現堪稱亮眼。由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這款火箭,不僅是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更具備6.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支持一箭多星發射,有效填補了我國民商大運力火箭的空白。自2024年1月首飛以來,它已成為我國中低軌衛星規模化發射的“主力軍”,而其“一周一箭”的發射頻率,更推動商業航天從“定制化”向“工業化”轉型。東方航天港的支撐同樣關鍵,這里構建的“48小時出廠即發射”全流程。截至目前,東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幾十次海上發射,將100多顆衛星送入軌道,其中一批實現“煙臺制造”,星箭一體化發展成效顯著。從長征十一號到“引力一號”,從單次發射到“連發連捷”,山東用一次次成功的海上發射,在我國航天發射圖譜中烙下了鮮明的“山東印記”。
全鏈筑基,憑工業底蘊構建產業生態閉環。商業航天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全產業鏈的支撐。山東之所以能在這一領域快速崛起,關鍵在于將雄厚的工業基礎轉化為航天產業發展的“硬實力”,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協同”的跨越。
濟鋼集團的轉型堪稱典范。這家始建于1958年的傳統鋼鐵企業,2017年投身航空航天領域,其研發的衛星行波管已成功應用于在軌衛星。濟鋼的蛻變,正是山東工業體系向高端制造轉型的縮影。在煙臺,依托萬華化學、南山鋁業等新材料龍頭企業,以及機械、電控領域的制造優勢,東方航天港已招引30余個航空航天產業項目,總投資超322億元,涵蓋星箭產研、配套集成、衛星應用等多個領域。更值得關注的是,“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發射船的投用,讓發射點位更加機動靈活;青島上合航天部署的星座衛星,已構建起“空天地海”一體化數字生態網絡。從火箭制造到衛星應用,從材料供應到發射服務,山東已形成“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網”的全產業鏈格局,產業生態閉環加速成型。
協同躍升,靠全省一盤棋邁向航天產業高地。商業航天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協同作戰”。山東通過“全省一盤棋”的規劃布局,引導各市立足優勢、錯位發展,推動商業航天產業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邁進。
在空間布局上,山東已形成清晰的分工體系:煙臺聚焦發射服務與火箭總裝,力爭2030年具備年產100發火箭能力,并加快液體火箭海上首發與回收復用技術攻關;濟南依托濟鋼等企業,主攻星箭制造測試,打造“空天地信息產業鏈主”;青島則深耕衛星應用,拓展全球商用通信市場。在政策保障上,煙臺將航空航天產業列入全市標志性產業鏈,建立“鏈長抓總、鏈辦統籌、鏈主領建”的工作機制;山東省層面則持續優化產業規劃,主動對接國家商業航天發射體系,爭取更多國家級重大項目落地。如今,中國長征火箭、星河動力航天等行業標桿企業紛紛落戶山東,千億級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從“無中生有”的東方航天港,到“多點開花”的產業布局,山東正以協同發展的思路,將商業航天打造成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山東力量”。
破浪前行,遠征蒼穹,山東在商業航天藍海中“星光閃耀”,在“藍海突圍”里繼續書寫“黃海逐星”新篇。近日《山東省加快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發,聚焦落實國家航天有關要求、鞏固提升發射能力建設、鍛強商業航天產業鏈條。一口氣出臺了6個方面18條具體措施,力爭到2027年,具備年產100發運載火箭、150顆商業衛星的能力,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以商業航天為切口,山東畫出了一條從“發射引領”到“全鏈躍升”再到“協同共贏”的優美經濟弧線,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航天動能。從黃海之濱的一次海上發射,到政策賦能的全產業鏈高地,山東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探索,既是技術創新的突破,更是產業轉型的實踐。(文/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