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朱崢報道 10月11日,沂南縣張莊鎮種糧大戶劉增升查看收獲的玉米。
機器轟鳴中,剛從地里運來的濕玉米被清理、蒸制、壓片、烘干,變成了飼料原料。10月10日,在臨朐縣城關街道的沂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壓片生產線晝夜不停。“往年我們只收干玉米,今年從10月7號開始就改收濕玉米,水分在28以下的都能要。”企業負責人張風向記者介紹。廠區門口運糧車一輛接著一輛,企業按水分等級收購濕糧、價格透明。“濕玉米堆在家容易捂壞,企業收購價還比較公道。”一位農戶告訴記者。
近幾日,陰雨頻繁導致玉米含水量驟升,濕糧滯銷問題突出。臨朐縣農業農村局聯系轄區內多家糧食加工企業,發動具備條件的企業臨時調整生產工藝,敞開大門收購濕玉米。
人歇機不歇,調度跑在網格里。9月24日,當地發布《關于應對持續陰雨天氣切實抓好秋收秋種工作的通知》,要求從“及時排澇散墑、擇機組織搶收”等五個方面進行部署。隨后,縣農業農村局通過微信、短信等渠道建立了秋收工作群,形成“鎮街上報—縣里調度—企業聯動”的應急網絡。
目前,全縣已有多家企業加入濕玉米收購序列。縣農業農村局每天通過網絡調度進度、發布收購信息,公布各企業聯系人、水分標準和收購價格,確保農民“知道誰在收、能賣去哪”。同時,啟動“騰空間、保晾曬”行動,動員企業共享廠房、倉庫、車間,為農民提供通風陰干場所。
在寺頭鎮,鎮政府牽頭組織轄區企業敞開大門,將閑置車間、廠房無償提供給農戶晾曬玉米。鎮里組織人員分片管理、統一通風、定期翻曬,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耗。“凡是能利用的廠房、倉庫都要用起來。”截至目前,全縣已形成“企業共享晾曬空間”的聯動機制,農戶可就近申請使用。
“沒倒伏的地塊可等雨停機械能進地后再收獲;‘地濕無晚麥’,盡量適墑播種,小麥晚播要適當增加播種量。”這幾天,禹城市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的陳立娟一直待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搶收,關注玉米長勢和收獲情況。據了解,為方便農機調配和組織人工搶收,禹城市農業農村局組建11個農技專家指導組,分別到各鎮街開展技術指導,普及玉米收獲抑制霉變方法、科學晾烘、秋種等關鍵技術。同時,依托10個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組建20支農機服務隊,儲備大型拖拉機1229臺、收獲機械2424臺,并通過公布聯系方式暢通農戶與農機手對接。“待天氣轉晴后,我們將統一調度農機具,確保能收的時候趕緊收回來。”陳立娟說。
收得下,還要保得住。持續陰雨讓烘干成為今年秋收的“主戰場”。
10月10日,在山東供發集團禹城基地,兩座巨型烘干塔晝夜轟鳴。搶收回來的濕玉米正在這里經歷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烘干救援”。智慧控制室的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數據:溫度、濕度、轉速、能耗……工作人員緊盯曲線變化,隨時調整參數、排除故障,確保設備高效運轉。
“我們兩個烘干塔日處理能力達600噸,目前已在全力運行。”禹城基地糧貿事業部負責人說,“雖然濕糧入庫容易堵塞,但通過實時監控和快速響應,能及時清理維護,保障烘干效率。”
廠房卸糧口同樣繁忙,紅色貨車緩緩傾倒濕糧,兩名作業人員手持鐵锨撥散玉米,加快沉降到地坑的速度。地坑收集系統、傳送帶、濕糧倉、烘干塔……整個流程像一條緊湊的生產鏈條。據負責人介紹,基地還配備了8座筒倉和鋼結構平方倉,總倉容4.4萬噸,為烘干后的糧食提供安全儲備空間。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張梁 王嘉一 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