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尹曉燕本報通訊員劉立穎李煜群
劉秀清在大棚查看韭菜長勢
操作智能水肥一體機
9月10日,走進慶云縣水發航天現代農業產業園,一股淡淡的韭菜清香撲面而來。大棚內,綠意盎然的韭菜整齊挺立。46歲的劉秀清——產業園韭菜板塊生產經理兼技術主管,正俯身細致地指導工人清理韭薹。“你看這韭菜稈,粗壯有力,但還得再等等。”她嗓音沉穩,“等到大雪把養分壓回根部,春節那茬韭菜,才叫一個香!”
畢業于德州農校的劉秀清,從事農技工作已有25年,2018年入職山東水發航天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番茄棚轉戰韭菜田,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把有機韭菜種成了金字招牌。她本人也被聘請為德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聯合會蔬菜專委會秘書長,獲評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先進個人、德州市蔬菜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上百次試驗,讓韭菜“吃”上“綠肥”
產業園最初以種植番茄為主,但時間久了,部分棚膜的保溫性能大不如前,冬夜溫度難以維持,番茄品質逐漸下滑。2023年,劉秀清把目光投向了韭菜——它抗寒、穩產,更符合現實條件。
但她不甘于平庸:“市面上很多韭菜靠化肥催長,外表光鮮,卻沒了韭菜該有的味兒,農殘更是讓人擔心。”她決心種出“有本味兒”的韭菜,走綠色有機之路。
這條路并不輕松。早在2008年種黃瓜時,她就嘗試用玉米秸稈發酵沼液,效果喜人。但轉到韭菜,規模擴大到75個大棚,老方法卻失靈了。秸稈緊缺、發酵速度跟不上,韭菜缺營養,她急得嘴角起泡。
工人議論紛紛:“種個韭菜,需要這么折騰嗎?”但她不愿回頭。沒有秸稈,她就地取材:芝麻油渣、西紅柿廢秧、椰糠條……這些“廢料”在她眼中全是寶。
她整天泡在發酵池邊,聞著酸臭測pH值,手磨得起了一層又一層繭。失敗如影隨形,有時發酵過頭“燒苗”,她就蹲在地里一株一株找原因,筆記寫滿三大本。
終于,經歷上百次試驗后,她破解了“綠色密碼”——專用微生物菌劑搭配“廢料”,發酵更快,養分更均衡。“沼液灌根、濾液噴葉、沼渣還田,一點不浪費!”她帶領團隊升級發酵系統,加裝溫控、滴灌設備,讓每一株韭菜“吃”上精準的營養。
新技術帶來大不同:產量提高20%至30%,韭菜生命周期延長,化肥大幅減少,韭蛆也少了。韭菜葉片厚實、稈莖粗壯,入口鮮嫩回甜。劉秀清用“認死理”的堅持,鋪就了一條綠色種植的新路。
拿下綠色有機雙認證,訂單絡繹不絕
韭蛆和灰霉病,是韭菜的“頭號敵人”。“一鬧起來,減產不說,打藥就容易農殘超標。”這是行業里的老難題。為了啃下這個“硬骨頭”,劉秀清查閱各種資料,在韭菜地里一蹲就是半個月,把韭蛆的習性摸得透透的:“這蟲子怕高溫,喜歡潮濕。”那就給它“蒸桑拿”——高溫覆膜悶棚,把蟲卵全殺死;再配上哈茨木霉菌,灰霉病也沒了蹤影。
但她并不止步于此。“防病得從根上抓。”她織起一張“養根+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的全流程防控網:松土養根,提高肥效;生物菌肥促根生長,增強抗病能力;滴灌控制濕度,破壞韭蛆產卵環境。蟲害少了,韭菜更健康,品質與產量穩步上升。
去年,劉秀清培育的韭菜通過了綠色和有機雙認證,韭菜畝產達7500公斤,抽檢合格率100%。北京的采購商直豎大拇指:“劉經理的韭菜,我們放心!”如今訂單絡繹不絕,春節時僅商超渠道3天就訂購5萬公斤。
劉秀清依然不敢松懈,“目前韭菜供不應求,我們計劃對韭菜種子進行田間改良繁育實驗,試種成功后大面積推廣種植,讓更多人吃上健康、夠味兒的好韭菜。”
雨夜逆行,用擔當守護“菜籃子”
去年8月28日深夜,暴雨突襲慶云。劉秀清正在家里整理種植記錄,頓時坐不住了:“韭菜絕不能澇,根一爛,全完了!”
她抓起一把傘沖進雨里,一路奔往產業園。值班工人正在排水,她迅速加入,一邊指揮大家劃分區域、架設抽水泵,一邊逐棚排查積水情況。雨幕中,她的身影在大棚間穿梭,褲腳沾滿泥漿,雨水順著頭發往下淌。“再加把勁!水排得快一分鐘,韭菜就多一分希望!”她的聲音格外響亮。
這一忙,就是一夜。直到次日中午,積水退去,工人累得癱坐在地,她卻仍在俯身查看韭菜根莖:“雨停不等于安全,高溫高濕最容易生病蟲害。”她迅速制定善后方案:噴施葉面肥增強抗性,追施生物菌劑抑制病菌,松土固根防倒伏。隨后一個月,她幾乎住在大棚,日夜記錄韭菜長勢,調整管理策略。看著原本有些發蔫的韭菜重新挺立,劉秀清才松了口氣——產業園的韭菜不僅沒斷供,還保持了一貫的高品質。
“種地就是這樣,困難來了,不能躲,只能迎上去。”劉秀清抹去額角的汗,笑容樸實,眼里閃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