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祿超
秋雨如絲,山海如畫。9月22日至27日,德州市委黨校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帶著“為德州找路子、謀新策”的熱忱,赴日照市委黨校,開展為期6天的共享式異地教學。18個現場教學點、4場專題研討,從港口碼頭到鄉村民宿、從生態園區到文化古城,學員們邊走邊看、邊聽邊思,把日照的實踐經驗,轉化為推動德州高質量發展的“金點子”。
研產業發展——借鑒集群升級經驗,推德州產業賦能之舉
從“一片葉子”到“千億產業”,日照綠茶的發展故事讓學員們印象深刻。“采茶、制茶、賣茶、研學——日照綠茶的全鏈條發展模式打破了農業‘只種地’的思維定式。”夏津縣蘇留莊鎮人大主席、中青班學員張鑫尉說,“桑葚、功能糖等德州特色產業,也應走品牌化、文創化、電商化之路。比如,將桑葚產業融入黃河文化,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等。”
以山東鋼鐵、日照鋼鐵為龍頭,嵐山區成功匯聚180家配套企業,形成3000億級的產業集群,讓慶云縣東辛店鎮人大主席、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中青班學員宋志巖感受到集群發展的力量。“德州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產業可依托本地鏈主企業,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實現龍頭引領、補鏈強鏈。”宋志巖說。
市交通運輸局綜合規劃科科長、中青班學員單冬芝則從日照港“兩條千公里鐵路直通港區”“內陸到港口一單制無縫銜接”中找到了德州發展的切入點。“德州雖無海港,但有三縱四橫鐵路網、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應推動三種融合:一是多種運輸方式融合,加快魯北(樂陵)公鐵物流園建設,規劃民用機場與內河航道;二是站產城融合,讓貨運樞紐從運輸轉向‘運輸+倉儲+電商’,客運樞紐增加商超、文旅服務;三是智能融合,推廣無人駕駛運輸車、優化鐵海E通系統,讓內陸腹地變開放前沿。”單冬芝說。
在日照浪潮智能終端產業園,全自動生產線讓學員們看到了數字經濟的澎湃動能。“這種‘技術攻關’到‘場景開放’再到‘產業集聚’的良性循環,正是德州需要的創新生態。”市工信局消費品產業科科長、中青班學員韓曉波說,“可在天衢新區開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綜合改革試點,在產業數字化、未來產業布局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成果,推動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探鄉村振興——學習特色發展模式,尋德州鄉村提質之路
董家樓村依托江北最大黃櫻桃基地發展民宿,年增收200余萬元,讓學員們看到“資源稟賦+產業精準”的乘法效應。夏津縣白馬湖鎮黨委副書記、中青班學員李珊珊表示,鄉村振興應立足本地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興旺。
市體育局辦公室主任、中青班學員劉鵬則聚焦丁家樓子村的“小微文旅”轉型,帶來別樣思考。“這個有著356口人的小村,借力蘇軾文化資源,把‘且將新火試新茶’作為茶產業標語,實現年增收100余萬元。德州有顏真卿《祭侄文稿》等文化IP,應整合樂陵小棗、齊河黃河等資源,打造區域旅游共同體,讓本土資源釋放大價值。”劉鵬說。
竇家臺子村“三任書記接力產業升級”的故事,讓武城縣人才事業發展中心主任、中青班學員談慶超深感“藍圖接力”的重要性:“從種蘋果、賣櫻桃再到發展民宿,40年一張藍圖,實現年增收600余萬元。這告訴我們,鄉村振興要保持歷史耐心,讓產業升級踩實每一步。”
平原縣績效考評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中青班學員李靜怡則結合自身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我們不僅要重視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經濟指標,更要突出生態保護、產業融合、文化‘兩創’等質效,引導各鄉鎮立足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走出更具特色、更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
學員們還共同表示,德州可參考日照“民宿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出臺專項政策扶持鄉村民宿發展。借鑒《日照綠茶保護條例》,為德州土特產制定品牌保護與提升方案,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悟“兩山”實踐——仿效生態轉化路徑,謀德州綠色發展之策
在五蓮縣“兩山論”實踐基地展館,學員們看到了生態價值轉化的成功路徑。樂陵市市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中青班班長苑超凝視著1947年荒山禿嶺的老照片,再對比眼前林果飄香的實景圖,心潮澎湃。“德州也要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推出更多‘生態+體驗’線路,將散落各縣市區的生態文旅產品有效串聯、集中打包,加速推動生態資源向消費體驗轉化。”苑超說。
白鷺灣美術館小鎮更是讓生態“變現”有了藝術范兒。這個小鎮以藝術喚醒廢棄礦坑、文創激活鄉村資源的模式,建成12個世界級原創建筑。“這不只是造景,更是造產。用‘藝術+旅游’激活沉睡資源,為德州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融合打開了新視窗。”市生態環境局人事科科長、中青班學員劉春霞說。
海龍灣通過生態修復,將傳統港口改造成金沙灘的成功經驗,則引發了臨邑縣公用事業發展中心主任、中青班學員李瑩的深入思考:“德州可以借鑒這種生態重塑思維,高標準推進沿運河、馬頰河濱水綠道體系建設,串聯古跡、社區與商業區,配建口袋公園和文化節點,讓藍綠交織成為城市底色,讓市民在親水近綠中享受生態福利。”
“要用好‘生態+健身’提升影響力。”多位學員表示,常態化舉辦德州運河國際馬拉松、環德州自行車賽、“德BA”等具有生態特色的賽事活動,提前策劃賽事經濟周邊產品,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和“銷量”。
品文化傳承——復制“兩創”實踐方法,拓德州文化賦能之徑
在莒國古城與莒州博物館,市衛健委婦幼健康科科長、中青班學員左佳亨深刻感受到“以文潤城、以文化人”的生動實踐。“應深入挖掘黃河、大運河文化內涵,做好運河古街、碼頭等歷史遺存保護,再現漕運場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街區,讓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他說。
寧津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兼),縣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青班學員楊瑞則從品牌建設角度提出構想:“應深入實施文化品牌計劃,推動黑陶、剪紙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打造具有辨識度的文化IP。德州扒雞、樂陵小棗、寧津蟋蟀等也要走文化賦能之路,提升品牌價值和產業價值。”
本色——老黨員紅色群落展覽館中,13341位老黨員“一心向黨、公心為民”的本色精神,令學員們動容。大家一致認為,德州要整合域內紅色資源,打造沉浸式教育基地,運用數字技術讓紅色故事更鮮活,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日照文化‘兩創’的生動實踐讓我們認識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只是建展館、做展板,而是要做成情景劇、研學課,讓文化活起來。”平原縣王廟鎮黨委副書記、中青班學習委員費語嫣說,“作為中青年干部,我們要以創新思維探索文化資源活化利用路徑,推動文化與產業發展、民生服務深度融合。”
大家一致認為,文化傳承不是靜態保存,而是要在創新中活化、在融合中發展。德州立足“兩河”文化,應做好“文化+”文章,通過產旅融合、農旅結合等方式,形成相互促進的產業生態系統,讓歷史文脈真正成為賦能城市發展、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創互換教學——探索培訓模式創新,強德州干部賦能之基
此次考察是德州與日照黨校系統開創共享式異地教學模式的生動實踐。通過跨區互訪、互換課堂的形式,既讓學員走出日常環境,在鮮活實踐中開闊視野、啟發思路,又以較低投入實現了培訓成效的顯著提升。這種投入少、見效大的創新路徑,將固定課堂延伸至港口、鄉村、產業園,讓學員帶著崗位問題學、結合德州實際思,實現沉浸式成長。
“以前只在本地黨校學理論,這次能夠到日照看實踐,感受完全不同。”市社科聯學會部部長、四級調研員,中青班學員趙瓔珞說,“這種沉浸式教學啟示我們社科工作者,必須讓腳上沾滿泥土、讓研究扎根實踐,把實踐案例轉化為理論成果,才能更好服務德州經濟社會發展。”
慶云縣12345熱線服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中青班學員張天龍則認為,這種模式打破了內陸思維:“日照向海圖強的開放胸襟,讓我們跳出德州看德州。比如借鑒日照‘海鐵聯運’模式,德州可以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物流中轉基地,爭取保稅物流中心,讓通道變樞紐。”
“日照市委黨校深挖紅、藍、綠、金、黃優質資源,開發現場教學點48個、精品線路8條,配備12名現場專職教師,深入解讀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為我們發揮黨校陣地作用,推動德州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第58期中青班班主任于瀟珊表示:“德州市委黨校將加強改革創新,打造‘理論+本地實踐+文化’的特色教學場景,推動培訓與產業合作、文旅消費有效銜接,以共享式異地教學促進干部成長與服務德州發展深度融合。”
考察結束后,學員們迅速開展“找路子、謀新策”專題研討,從改革創新、產業發展、交通升級、文旅融合、生態轉化、機制創新6個角度,為德州發展提出17條意見建議,將感悟轉化為具體行動。市接待事務中心接待一科科長、中青班黨支部書記薛朝議表示:“中青班學員將以實干作答、用實績交卷,把所思所獲轉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德州實踐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