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龍
剛剛過去的教師節,學生以不同方式向辛勤耕耘的老師們表達敬意與感謝。而當日德州東城中學在教師節表彰大會上的創新之舉,卻為我們打開了感恩教育的另一扇窗——學校邀請保安、廚師、保潔員等后勤工作人員登上領獎臺,接受全體師生的掌聲。這些平日里默默穿梭在校園角落的身影,第一次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這一幕溫暖且有力,重新定義了校園中“值得被看見”的角色。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育人的場域從不局限于講堂。當我們歌頌紅燭春蠶,亦不能忽略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保安的日夜值守,筑起了校園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廚師的用心烹飪,關懷著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保潔員的辛勤勞作,守護著學習環境的整潔安寧。他們或許從未講解過一道數學題,卻同樣參與著學生的成長歷程;他們或許不曾站上講臺,卻同樣是校園教育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這些“幕后英雄”走向臺前,正是對“校園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尊重,也是對平凡勞動最真誠的致敬。
這樣的場景令人聯想到今年延邊大學畢業典禮上食堂阿姨劉曉梅的動人演講。她那樸實無華卻真情流露的祝福,之所以能引發廣泛共鳴,正因為代表了無數后勤工作者默默奉獻的縮影——沒有閃光頭銜,沒有驚人壯舉,卻以最持久、最溫暖的陪伴,參與了莘莘學子的青春歲月。這種來自日常的關懷,往往最能觸動心靈;這種源于平凡的堅守,往往最具教育意義。畢業典禮上的掌聲,不僅送給博學的教授,也送給這位食堂阿姨,正是感恩教育最生動的實踐。
在教師節當日對后勤人員進行表彰,更是一堂潛移默化的德育課。讓學生學會關注平凡、尊重勞動、感恩付出,具有格外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懂得向食堂阿姨道謝、向保安叔叔問好、珍惜保潔員勞動成果的學生,才更容易培養出謙遜、善良和同理心。校園作為小型社會,理應率先展現多元價值的尊重——每一種勞動都值得被看見,每一種付出都應當被珍視。這不僅是禮儀教育,更是對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對社會分工的理解,是對生命價值的全面認知。
從更深層看,此類舉措反映了教育理念的進步與人文關懷的深化。它打破了對“教育工作者”的傳統定義,拓展了校園感恩文化的邊界,讓教育回歸“人人育人、處處育人”的本質。我們應為這樣的創新喝彩,更期待它能成為更多校園的常態。愿每一次畢業典禮都有后勤人員的溫暖寄語,愿每一次表彰大會都有“幕后英雄”的高光時刻,愿每一所校園都能讓感恩之光照亮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