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應對“三秋”連續降雨天,我市出臺相關技術指導意見——分類搶收減損失 “四補一促”提質量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鄧靜 通訊員陳超)10月10日下午,德州市氣象臺發布連陰雨跟蹤預報:根據最新預報資料分析,11日至13日凌晨,德州市仍持續陰雨天氣,其中11日中雨,12日大雨,全市平均累計降水量40至60毫米,13日白天連陰雨天氣結束。秋收秋種窗口期主要為13日白天以及14日、16日、18日以后。為指導各地有序推進秋收秋種工作,我市出臺相關技術指導意見。
做好農田排水,加快散墑。及時清理田間溝渠、邊溝內的雜物與淤泥,保障排水通道無堵塞。對積水較深、排水不暢的地塊,開挖深溝增加排水深度,縮短作物受澇漬時間。對于無積水但土壤濕度過大的地塊,開挖瀝水溝,排出耕層滯水,提升土壤透氣性。
玉米搶收是當前首要任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專家提醒,要堅持分類搶收減損。對于成熟早、莖葉干枯、出現倒伏的玉米要堅持“人機并上”,宜機則機、宜人則人,對墑情適宜的地塊,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的作用,加快機收進度。對土壤濕度偏大、機械能夠進田的地塊,調集履帶式收割機或改進的適宜機械搶時收獲。對積水嚴重機械無法進田的地塊,組織動員人工收獲,也可動用無人機進行運送,確保應收盡收、早收快收。對于成熟后玉米依然青枝綠葉的,不宜搶早收獲。
在加快玉米收獲進度的同時,要科學晾曬、烘干,防止霉變和發芽造成“二次損失”。具體措施為:收獲的玉米果穗,應先離地儲存或晾曬,通風降水,待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再脫粒烘干。按照就近原則組織應急搶烘,做好批次安排,科學合理拉運,或及時調用移動式烘干機,避免濕糧長期堆放影響糧食品質。
整地與播種質量是秋種工作的關鍵。小麥播種時要掌握播期服從墑情,播期服從整地質量,播量和播期相對應,堅決做到寧可晚播,也要適墑。要采用“四補一促”為重點的小麥晚播應變栽培技術,即:以種補晚,選擇中多穗型品種,做好種子包衣,避免“白籽下地”;以好補晚,切實提高整地質量,杜絕在土壤過濕情況下搶耕搶種,對推遲時間較長的晚播地塊,可因地制宜采用深松、旋耕、免耕播種等方式進行整地播種;以密補晚,要根據“早播少播、晚播多播”原則,視情加大播量;以肥補晚,播種時要施足底肥,增強小麥抗逆能力;以促為主,田管措施適當前移,適時開展鎮壓劃鋤,保墑增溫,促苗早發快長。對于苗情偏弱的地塊,肥水前移,促苗情轉化升級。